close


前幾天中午跟同事吃飯時,看著電視新聞正播報消費券的報導,
我隨口詢問同事們對這陣子消費券對經濟的實質效益、全球經濟衝擊如何產生、
三大美國車廠是否該救、通貨緊縮對國內經濟的衝擊、及Obama當選對美國及全球發展的想法。
令我非常意外的是,這些擁有國立企管碩士的同事對這些議題並沒有太深入的見解。
我非常好奇,大學加研究所,總共讀了六年的企管理論,
從基本的個體經濟及總體經濟理論應該都有些概念,
怎麼這麼快就把這些知識通通還給老師了?

這幾天想了很多久,我想問題在於「學習的方式」。
由於台灣延襲中國科舉制度,使得我們從小到大,找尋正確答案、追求考試成績就是學習重心與目的。
這種訓練最大的缺點是,使得大部份的人一但沒有目標,他馬上就停止學習。
這裡指的目標就是考卷上的正確答案、考試分數。
舉例而言,有許多人一考上大學或研究所後會很開心的說:「耶!我再也不用讀書了!」
我很訝異的是,「不用讀書」是需要振臂高呼慶祝的事情嗎?
這有點像我們吃完晚餐後,高興地跳起來狂歡,說:「耶!我再也不用吃飯了!」

前天讀到天下雜誌一篇張忠謀先生談學習的文章,深感認同,在此引述其中一段。
(底下藍色斜體字部份)

什麼是終身學習?很多人把今天看看小說、明天看看文學、後天看看唐詩宋詞,當作終身學習;
甚至,有人兩個月不看書,只跟一位有知識的人,聊個半個鐘頭,也當做是終身學習。
這也許是學習,卻不是我所認為的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必須是:有目標、有系統、有紀律,而這些是有步驟可循的。

以我為例,今年年初,全球金融危機開始爆發,我就把了解金融危機當作我學習的標的。這是有目標。

有系統指的是,只要是能幫助我了解金融危機的所有的東西,我都拿來看,
就包括《華爾街日報》、《國際先鋒論壇報》,還有《經濟學人》、《BusinessWeek》、《Fortune》。
儘可能掌握和了解與金融危機相關的知識與影響,了解它為何發生、它如何引爆經濟的不景氣。
至於有紀律,就是每天看。

另外,以美國大選為例,因為我很關心美國大選,並計劃於十一月中旬針對美國大選的意義進行公開演講,
因此了解美國大選就成為我另一個學習的目標。除了大量閱讀相關資料外,我每天早上大約七點鐘,
會一邊在跑步機上運動,一邊收看CNN的節目「Situation Room」的分析;
由於台灣對歐巴馬陣營的接觸不多,我甚至跑到美國與歐巴馬陣營的重要幕僚深談。

好,引述的部份先暫時到這,關於張忠謀先生文章全文,請參閱以下天下雜誌網站: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6153
(一共有6頁,在文章中間右邊處可點選)



我年紀還沒有大到曾在台灣親身經歷過半年內連遇通貨膨脹及通貨緊縮,
所以這一陣子每天六點多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從RSS閱讀國內外對全球經濟議題的分析報導。
用完早餐到公司的30分鐘路上,再用自己的思考邏輯重新組合這些資訊。
由於我常會遇到一些長輩跟我閒聊時事,如果用
《華爾街日報》或《經濟學人》的文字來講解,
這些長輩一定會鴨子聽雷,不是每個社會大眾都聽得懂這些經濟專業語言的。
所以
我必須訓練自己用簡單的語言來解釋這些經濟議題來讓他們聽懂。

這種方式持續一段時日後,我發現我比較能從大學及研究所建構的基本知識上與實務結合。
因此,提供幾個學習上的建議。

一、先挑一個具有學習價值的議題。

這一點並不困難,而且取得成本趨近於零。
剛張忠謀先生提到的
《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及《BusinessWeek》等,網路上都免費提供文章。
另外,張忠謀先生在他著作中曾提及的《The New York Times》也不錯,
我個人很喜歡社論Opinion中,Thomas L. Friedman及Paul Krugman的專欄,
分別獲得普立茲獎及諾貝爾獎的Friedman與Krugman並不會以艱澀的理論難倒你為樂,
相反的,他們會用簡單、口語式的表達讓你知道現在世界上重要的事件是什麼。

如果怕英文不好,先從雜誌封面主題開始,從照片你已經可以知道現在世界的重心在哪。
接著從封面主題的專文中,從文章標題、前言概要開始看。
這些引言目的就是要利用30秒吸引你的注意,所以會寫的言簡意該。
之後,跟一般閱讀文章的習慣一樣,第一段的概要和
最後一段的結論是精華,
而每一段的前幾行也會告知你那一段的重點。
所以一篇文章閱讀下來,並不會花你太多時間。

(這期Economist封面主題)


二、專心地研究這個議題吧!

很多人以為學習就是拿一本書從頭啃到底,我認為這不是學習的全貌。
如果你對一項議題很有興趣,就算你整個週末都不閱讀書籍,
只是把時間全部集中在網路上的知識蒐集、閱讀及吸收而已,
其實這就已經是很好的學習了,而且效果可能比看書來的好。
為什麼呢?因為你的心思非常集中在現在的議題上面。

現在網路上的資訊已非常豐富,對於一個知識的基本認知,
在網路上蒐集資料的方式可能比你跑一大段路去圖書館找來的快。



三、學習要有紀律,但不要讓你的學習有太多壓力。

學習沒有期中考、期末考,也不是升學考試,學習是自己終身養成的生活習慣。
從現在到明年六月,你可以花七個月來了解消費券。
一個與生活和你自己習習相關的消費券可學習到的經濟知識就非常豐富了,
你會研究為何政府寧可發消費券,而不是用減稅的方式來剌激經濟。
你會了解為何日本十年前失敗了,為何政府仍在現在這個時機點還是敢大膽實施。
你會學習企業如何善用消費券在民間輿論的炒作下,推出這麼多令人眼花燎亂的行銷手法。
一個小議題,卻有許多角度可以去學習與思考。

上述的議題,如果情境拉回到以前求學階段,老師說:
「好!同學們,下星期三我們要考試,題目有三個:
1. 請分述個人投資及政府支出對GDP的影響。
2. 請分析十年前的日本與台灣現在的總體經濟情勢的差異。
3. 通貨緊縮下,政府與企業該如何因應。」

你看到再過幾天要考這種題目時,學習的壓力來了,
你反而不容易放鬆心情來客觀、理性的學習,因為你會急著要尋求答案。
下星期三考試時,你漂亮的把課本理論滾瓜爛熟地寫在答案卷上,
由於你寫的都是教科書上金科玉律的經典理論,所以教授會給你95分的高分。

但一年後,就像這篇文章開頭所寫的,
如果你遇到一個像我一樣無聊的上司,居然會在吃飯時問突然問你對
消費券對經濟的實質效益、
全球經濟衝擊如何產生、三大美國車廠是否該救、通貨緊縮對國內經濟的衝擊、
以及Obama當選對美國及全球發展的想法。
你可能會發現之前得到95分的經濟學原來白修了。

So, keep learni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dva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